本网讯(文/武绍杰、黄晶 图/黄伟文、朱云龙) 9月28日,软件工程学院在图书馆报告厅举办密码学科建设研讨会。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兼任南昌校区党委书记黄志繁,来自多所高校的密码学科领域专家和学院师生代表共同参会。会议上午场由学院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兰新华主持,下午场由学院副院长刘秋明主持。

会议伊始,黄志繁致开幕辞。他代表学校对与会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阐述了密码学科在当代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他指出,密码是保障网络空间安全的底层核心技术,是驱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维护国家主权与利益的关键基石。我校获批江西省首个密码硕士点,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优化学科布局的重要举措。学校将以此为契机,推动密码与稀土、关键矿产等江西特色战略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深度融合,探索面向关键基础设施保护的密码技术应用范式。他期待本次研讨会能够成为一个高效的思想碰撞平台,汇聚全国顶尖专家的智慧,为我校密码学科的起步与发展把脉支招,共筑开放协同的学科发展新生态。

在主题演讲环节,六位专家先后发表演讲。
北京印刷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密码学会教育与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李子臣以“密码学学科体系建设与人才培养”为主题进行系统性阐述。他从密码学的本源定义出发,厘清了其作为交叉学科的核心内涵与外延,并勾勒出完整的密码知识体系图谱。结合详实的数据,他深入剖析了我国当前从高职、本科到硕士、博士的全链条密码人才培养现状与挑战。针对我校新设立的密码硕士点,他建议课程设置不能局限于传统理论,需前瞻性地应对各行各业在数字化转型中产生的普遍性数据安全与信任需求,重点聚焦稀土、关键矿产、能源、金融、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关键生产设施和控制流程的网络安全防护,以此形成“面向产业、服务地方”的鲜明培养特色,走出一条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

随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电子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南润分享了“服务地方经济的密码学学科建设路径探索”的实践报告。他结合自身长期扎根地方高校、推动学科发展的丰富经历,生动阐述了密码学科如何与区域经济特色相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周南润深刻指出了在高层次人才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加快本土化密码人才培养的紧迫性与现实可行性。他特别分享了其在江西工作时,成功指导一名学生成长为全省首位网络空间安全领域副高级职称人才的典型案例,详细解读了该案例在团队搭建、科研方向凝练、实践能力提升等方面的具体做法与成功经验。这一鲜活实例,为我校破解师资队伍建设与高水平人才培养难题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参考范本。

北京邮电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密码专业学位点负责人秦素娟则以“产教融合驱动密码专业学位建设创新实践”为题,系统介绍了北京邮电大学的先进经验。她详细阐述了北京邮电大学如何通过构建“校企协同、供需对接”的产教融合长效机制,动态优化密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环节。随后,她重点分享了如何将头部安全企业、科研院所的前沿技术需求和真实产业场景,经过教学化改造后融入核心课程、案例库和毕业设计环节,例如联合开展区块链安全、隐私计算等前沿方向的实战项目。她强调,这种模式极大地锻炼了学生在真实、复杂场景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弥合了理论学习与产业应用之间的鸿沟,为培养能够快速适应产业发展的高端密码人才提供了经过验证的、可复制的实践范例。

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熊虎在题为“面向区块链的密码学原理概述”的报告中,深入解析了区块链技术的本质。他首先指出区块链并非某种单一技术发明,而是对哈希函数、非对称加密、数字签名、零知识证明等一系列成熟密码技术进行精巧的系统性集成与思维范式创新的结果,其核心价值在于构建了一种不依赖中心化机构的分布式信任机制。熊虎进一步分享了其团队在区块链密码前沿面临的具体挑战中所取得的研究进展,包括如何设计新型聚合签名算法以应对海量用户并发场景下的签名效率瓶颈,以及如何基于行为密码模型更精准地识别网络中的恶意节点,这些扎实的研究工作为提升区块链系统的可扩展性与安全性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

江西财经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温文媖将焦点集中于“面向多媒体数据的隐私保护密码技术”。她系统性地构建了一个从数据集层级、内容层级到特征层级的阶梯式图像隐私保护框架,清晰阐述了各层级不同的安全目标与技术手段。她还结合其团队在压缩感知加密、鲁棒数字水印生成以及生成对抗样本保护模型敏感特征等方向的系列化研究成果,通过医疗影像云端安全共享、人脸识别系统防伪与隐私保护等具体应用场景,生动而深刻地展示了现代密码技术在保障多媒体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中的关键作用与巨大潜力。她的报告为我院密码学科在数字经济时代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方向交叉融合,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启示。

最后,黑龙江大学计算机与大数据学院(网络安全学院)副院长张可佳教授以“量子签名与安全计算研究进展”为题,将大家的视野引向密码学的前沿高地。他剖析了在量子计算背景下,传统数字签名协议可能面临的安全威胁,以及量子签名协议自身在实现过程中遇到的新挑战与相应解决方案。张可佳重点介绍了其团队在量子安全多方计算等前沿方向取得的创新突破,并巧妙地通过“盲百万富翁问题”和“多方保密排序”等经典密码问题,深入浅出地解析了量子纠缠、量子隐形传态等特性在构建新型安全计算范式中所展现出的、经典技术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他的演讲为我院密码学科前瞻性布局抗量子密码研究这一重要战略方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与发展思路。

闭幕环节,兰新华作总结发言。他代表学院向与会专家学者致以诚挚感谢,指出本次研讨会通过深入交流在密码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产业协同等方面凝聚了共识。未来,学院将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密码学科创新发展。

研讨会结束后,与会专家及师生代表移步分会场继续开展座谈交流。同学们围绕密码前沿技术、专业学习路径及产业发展等问题踊跃提问,专家学者们结合自身研究经验给予耐心细致的解答。现场互动频繁,交流深入,学术氛围浓厚,整场研讨会圆满落下帷幕。

本次研讨会为我校密码硕士点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通过汇聚领域内顶尖专家的智慧,进一步明确了密码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与特色化发展路径,促进了学术前沿探索与产业需求的深度融合,为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密码专业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对推动学校密码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编辑/黄晶 初审/武绍杰 二审/崔智勇 终审/兰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