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在技术加速主义的时代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提升教育效能,以培养出具备理性思辨力、技术驾驭力与人文关怀的“数字时代公民”,实现教育本质的螺旋式升华。开展本项目,旨在将传播规律、技术特性与育人本质深度融合,方能在数字化浪潮中筑牢思想阵地,培育兼具技术能力与人文精神的时代新人。
一、项目主体和思路
针对00后大学生特点,特别是软件工程学院本人所带2023级软件开发、2024级虚拟现实技术等专业学生,该群体具有技术依赖性强、信息获取渠道多元、主体意识鲜明等特点。深度融合新闻传播学的受众分析理论,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革新,不仅能在人机协同的新认知战场上筑牢思想防线,也是对数字文明时代育人本质的深层回应。本项目通过深入分析00后大学生的媒介使用习惯、信息接受偏好和内容需求差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培养具备理性思辨力、技术驾驭力与人文关怀的“数字时代公民”。
二、实施方法与过程
(一)精准分析受众特征
依托学院融媒体中心、学生档案信息管理等平台数据资源,结合专业特点,构建学生数字画像。一是分析其基本属性,收集学生的专业背景、兴趣爱好、社会活动参与度等基本信息。基于观察法的分析,虚拟现实与软件开发专业学生普遍技术敏感度高,但对人文社科关注度相对较低,大部分学生喜欢做游戏设计,爱好观看或剪辑视频,社交平台活跃度高。本人担任辅导员期间深入到这群00后大学生中间,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尝试学生设计的游戏,分析现今大学生的特点,研究如何利用互联网平台加强与学生的联系,更加深入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是通过微信公众号后台数据监测,分析学生内容偏好、活跃时段等行为特征,发现这些学生更青睐短视频、交互式动画等形态的内容形式。三是定期开展需求调研,采用深度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和知识盲区,发现学生对技术伦理、职业规划、数字身份认同等问题关注度较高。
(二)创新内容传播机制
如今,大学生对AI辅助工具的依赖性强,在课程教学中,增加培养学生对技术产品的批判性思维的内容。依托虚拟现实技术专业师生团队,开发VR思政教室、党史VR体验馆等沉浸式学习平台,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可交互的视觉体验。如开发党史相关项目,让学生通过虚拟技术沉浸式地感受历史事件,提升情感共鸣。
(三)搭建多元传播矩阵
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媒介使用偏好,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传播矩阵,推动主流平台深度运营,一是重点建设“团学小伙伴”公众号等专业新媒体平台,针对不同专业学生推送定制化内容。
二是短视频平台创新探索,联合学院就业部以及相关课程《大学生创新创业》积极布局抖音、B站等青年聚集平台,鼓励学生制作网络文化作品,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用技术语言解读理论问题。图2-1为虚拟现实242班制作的原创网络文化作品:

图2-1网络文化作品“来财二手交易平台”
定期组织学院融媒体中心学生参与学习“网络文化”主题研讨会,邀请专业老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并将讨论内容制作成相关报道,扩大影响范围。
三、主要成效与经验
(一)主要成效
1. 内容形态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覆盖面显著扩大,技术伦理意识显著增强,在本人授课课程《人机工程学》中,加入课程思政元素,通过开展AI生成内容标识教育和技术伦理讨论,大部分学生表示对人工智能产品的道德边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能够理性看待技术应用的社会影响。
每月的辅导员、班主任班会上,将“四史”教育拆解为“党史60秒”系列,例如使用剪映、抖音等剪辑软件,视频中呈现关键事件;在班级群中,定期分享“思政知识卡片”,以动态图文形式传播理论要点。另外,内容离不开技术赋能互动,立足学院实际,可以运用VR技术,例如打造“与名人合影”特效。针对软件工程专业学生认知特点,创造性使用“技术隐喻”解码政治理论,如将“四个自信”编码为“程序稳定性四要素”等。
2.传播渠道进化
将算法逻辑与教育规律的协同适配,学院专家、老师在课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知识图谱推荐算法的开发,在Python等编程语言学习课程中,设立“爬虫技术伦理”专题;在学院的微信公众号、学生微信群、班会课上,定期学习和分享中国先进的科学技术,供学生学习,建立文化自信。
(二)经验总结
1.认知茧房突破
在进行00后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可引导学生学习构建“价值观推荐算法”,利用“破圈算法”将思政内容嵌入ACG(动画、漫画、游戏)社区。例如,在《游戏创意与策划》课程中,引导学生设计开发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类RPG游戏;通过机器学习持续优化价值表达形态,这种创新能让主流价值在数字土壤中创造性生长,是思想政治教育从“抵达”到“抵达心灵”的范式跃升。
2.工具理性超越
充分发挥软件工程、虚拟现实等专业学生的技术优势,将其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力量,实现技术赋能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如在技术伦理教育的场景化重构中,可以利用编程教学,嵌入“价值观审查环节”。如引导学生编写“老年人健康码优化程序”,加入“数字鸿沟解决模块”。针对现今大学生的特点,需要加强其数字人文精神培育,在技术应用中强化“人的主体性”。
3.参与式文化激活
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采用差异化传播策略,进行分众传播与整体生态协同推进,同时注重各平台之间的内容协同,构建整体性的网络思想政治生态。立足江西省的红色文化资源,根据专业实际,可发起“我的红色代码”开源计划,鼓励学生用编程语言讲述红色故事。这种教育新形态的本质,是在数字文明中重构“技术人文主义”的教育哲学,不仅建设了数字精神家园,也不忘夯实现实中的社会实践根基。
四、下一步加强和改进的计划
尽管本项目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完善。下一步将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改进:
(一)完善AI内容教育机制
构建更为完善的AI生成内容教育体系,引入与开发AI内容识别培训课程,如Chatgpt、Deepseek等AI工具的使用,帮助学生辨别和合理使用AI生成内容,纳入学院相关专业必修课知识学习中。开展“技术伦理”主题系列活动,如开展辩论赛、研讨会,结合2025年网络文明宣传季,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技术责任感。
(二)深化跨学科协同育人模式
进一步打破学科壁垒,打造更深入的协同育人模式,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专家和老师,共同指导学生开展技术伦理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项目。拓展校企合作渠道,与行业领先企业合作开发更具前瞻性的数字思想政治产品,紧跟技术发展前沿。
(三)拓展网络思政国际视野
结合软件类专业的国际化特点,下一步应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维度,引导学生用数字技术向国际学生讲述中国故事,培养本土学生的跨文化传播能力。在研究生培养中,引导学生学习不同国家对技术伦理的学术论文,让学生建立更全面的技术伦理观。积极促进与“一带一路”国家高校开展网络思政交流,推动本校学生将中国故事、江西红色文化的跨文化传播,互鉴经验,共同发展。
五、结语
本案例基于传播学受众理论,构建了针对软件类专业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通过精准分析受众特征、创新内容传播机制、搭建多元传播矩阵,有效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吸引力和实效性。
未来,思想政治教育可能呈现几个特征:知识生产的分布式协作——每个学生都可能成为理论创新的节点;教育场景的跨维融合——VR眼镜中的红色地标导览与实践学分无缝衔接。通过近几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实践,本人认为,未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将不再是预装软件式的知识灌输,而是持续进化的操作系统,师生双方在共识中孕育智慧,教育与技术的融合在共生中创造未来。
当辅导员老师学会用“表情包”传递严肃理论,当算法开始主动守护主流价值,当师生在元宇宙中共建精神家园,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跨越数字鸿沟。另外,我们作为老师、学生思想的引路人,还要在技术中守住人性温度,培育出既有代码能力又具人文情怀的新时代“π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