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工“三下乡”(三)|探寻上高非遗底蕴,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学院“学史铸魂”实践队开展非遗文化传承活动

作者: 时间:2024-07-09 点击数:

本网讯(文/张昊琳 /刘子怡 毛莉敏 审核/兰新华) 为实现“中华文化传承”的主要任务,7月9日,实践队来到上高县文化馆与文明实践中心开启第二场社会实践之旅。共青团上高县委书记吴琼出席本次活动。在上高县文化馆馆长晏国莲的带领下,“学史铸魂”实践队来到上高道情展厅、非遗展厅与文明实践中心,近距离感受上高地方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开启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文化奇遇,形成了我们对于文化传承的有益启示。

岁月失语,唯“石”能言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生动体现,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传承与创新的重要纽带。非遗的传承不仅仅是技艺和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的塑造过程。它让人们在参与和体验中感受到自己与祖先的文化联系,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认同感是推动社会凝聚和稳定的重要力量,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心的重要来源。概言之,如何实现非遗的世代承续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抓手。在此背景下,“学史铸魂”实践队结合上高丰富的非遗资源,紧密锚定实践队“传承中华文化”的目标任务,寻根上高非遗历史。

    在文化馆的展厅内,实践队员们被丰富的展品和详细的介绍深深吸引。他们首先观看了上高道情的视频资料,在生动的画面和精彩的表演中,大家初步了解了这一曲艺形式的起源、发展和艺术特色。随后,馆长为实践队成员们详细介绍了上高道情的历史渊源、表演技巧和传承现状,让大家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参观过程中,实践队员们聆听了上高道情的传承人——盲人曲艺队队长陈锁生的故事。陈锁生作为江西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曲艺)代表性传承人,六十余年来一直致力于上高道情的传承与发扬。他与上高道情有着不解之缘,他多年来艰辛与执着地传承这一艺术,72岁高龄也坚持演出、自制乐器,坚持使上高道情延续。馆长还为队员们播放了陈锁生表演上高道情的视频,那悠扬的二胡琴曲和激越的道情吟唱,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陶醉其中。

接下来队员们来到了非遗展示厅,参观了上高县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他们仔细观看了上高县当地传统工艺品、民间艺术表演等的介绍,与非遗传承人进行了亲切的交流。上高观澜塔传说、上高排字舞、上高十样景、“肃”字迎亲、上高社火、上高端阳副节、上高喝彩调、青花釉料等多样的非遗文化,都体现了上高县丰厚的文化底蕴,增强了同学们的文化自信心与自豪感。

文化共时代一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上高的传播与辐射

走出非遗展厅,馆长向队员们讲述了上高县的文化现状以及所面对的问题。近年来上高县在文化事业上取得了显著成就,其文化馆作为文化活动的核心阵地,正逐步成为百姓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舞台。上高县文化馆内,各类文化软硬件设施一应俱全,群众活动中心、小剧场、雅室、书法室、舞蹈房等空间错落有致,为市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活动选择。群众活动中心内,各类社区文化活动热闹非凡,成为居民交流互动、共享欢乐的温馨港湾。文化馆则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众多文化爱好者和艺术家的关注,成为本土文化展示与交流的重要平台,也为市民提供了陶冶情操、提升文化素养的绝佳场所。

除此之外,上高还有一张独特的名片——农民摄影。上高的农民摄影协会成立于1984年,分为锦江镇的农民摄影和田心镇的三八影社。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上高县的农民摄影就已经三次进京展览。农民摄影注重用相机记录农村的一些生活随着时代的变化。2010年上高县农民摄影荣获中国文化部群星奖。上高县农民摄影的蓬勃发展,对上高县民众文化传播、文化体系建设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深远而综合性的意义。这一艺术形式不仅丰富了民众的文化生活,还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推动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该县既加强创作、注重宣传展示,又通过鼓励创新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也即,形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互联网+旅游”的非遗传承模式。多年来,该县依托传统节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百姓大舞台、送戏下乡等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类型丰富的非遗创作、展演、展示活动,进一步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此过程中,该县持续推进非遗企业创新发展,加强非遗保护工作的日常培训与针对性举措。如该县非遗保护中心每年均举办非遗传承人培养、培训班,并同非遗传承人签订传承、发展协议,明确非遗传承人的主要责任和基本义务,增强了非遗传承人从事传承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然而,在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上高县也面临着非遗文化“何以传承”“以何传承”与“如何传承”的理论和实践难题。根据队伍的现场采访和实地调研,了解到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许多传统文化技艺面临失传风险,如何有效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成为当务之急。同时,群众的文化活动意识仍有待提升,部分居民对文化活动的参与度不高,导致文化传播范围受限、文化传播速度减缓。人员经费设施保障存在的不足,使较多文化活动无法高质、多量的举办与辐射。此外,以传承人个体小作坊、工作室为中心的模式,难以产生较大经济和社会效应,束缚了非遗项目的传承空间与产业化的发展规模,阻碍了生产性与持续性保护目的的实现。

承文化之韵,展科技之新:软工学子VR赋能非遗传承

在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中,上高县正积极采取措施,加大文化投入,完善文化设施,有力推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一方面,通过举办各类文化节、艺术节、展览等活动,激发群众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和热情,提高文化活动的参与度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拓宽文化传播渠道,提高非遗文化传播的速度和广度。需要指出的是,如何用现代科技赋能非遗传承,仍是该县文化工作的重点与难点

    基于此,实践队成员围绕“技术+非遗”的实现路径展开探讨。他们认为,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将传统非遗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是推动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途径。通过引入软件工程学院特色专业中的VR、软件开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助力非遗文化以更加生动直观的形式展现在公众面前,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让观众能够进一步身临其境地体验非遗文化,增加互动性和趣味性,进而提高非遗的传播效力和影响力。也可以利用计算机编程、数据库管理等技术,对非遗项目进行全面的数字化采集和存储。这包括文字、图片、照片、声音、动画和影片等多种形式的资料,确保非遗信息的完整性和可访问性。

VR展览效果预览图

承载过往,启示未来:坚定中华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

经过深入探讨交流,实践队对非遗文化传承创新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形成了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他们表示,将继续关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积极探索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共生之路,为推动非遗文化传承创新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他们也希望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关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让中华民族的瑰宝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弘扬。具体而言:

一是今后将继续加强文化知识的学习,进一步提升专业素养,练就科技赋能文化传承的过硬本领。二是寻找文化传承的焦点、热点、锚点与结合点,为推进科技赋能文化传承提供前提基础,进而以新颖传承方式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三是正确运用虚拟现实、物联网、大数据、软件开发等数字技术,整合非遗资源,创新非遗传承手段,推动非遗传承场景拓展,从而彰显中华文化魅力,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强。


Copyright© 2021 软件工程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地址:江西省南昌市昌北经济开发区双港东大街1180号江西理工大学第一教学楼  联系电话:0791-83858322